我们要做机器人行业的“北斗星”

  来源:科技传媒网  作者:方传斌

人物小档案:
      石金博,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CEO,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CEO。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师从世界顶尖机器人专家李泽湘教授。

    


     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CEO石金博
    2011年创立东莞李群自动技术有限公司。
    2012-2013年 公司完成首台高性能一体化并联机器人的研发、苹果公司合作项目开发、入选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第一批成员理事单位等。
    2014年带领公司团队参加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广东·东莞赛区第一名。
    2014年公司牵手明势资本,首轮获得投资数百万元。
    2015年公司获得红杉资本领投的3000万A轮融资。
科技传媒网讯(方传斌)导语:
    “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小米掌舵人雷军用这句话来比喻眼下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创业,而对眼下同样热门的机器人产业来说,这句话也同样再形象不过了。
      中国眼下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型机器人市场,因此2014年被称为“工业机器人元年”。时间迈入2015年,以工业4.0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更是进入了如火如荼阶段“机器人“十三五规划”、各地方产业集群、A股并购、挂牌新三板、跨国巨头加速抢市……机器人创业热潮被推上一个新高度。而此时,国内机器人产业激战刚刚拉开。
      继去年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挂牌成立之后,首家落户该产业园、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团队出资创立的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在去年10月牵手明势资本之后,日前又正式牵手国际知名风投公司红杉资本。红杉资本首轮领投3000万元,用于李群自动化的厂房扩张及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研发等方面。李群自动化于2011年由世界顶尖级研发团队在东莞松山湖创立,致力于小型、轻量级的并联机器人研发,短短几年成为国内机器人行业的一支“潜力股“。其建立了 “自主高端工业机器人+机器人辅件+系统软件”的产品体系,围绕3C、食品、医药、玻璃、新能源、日化用品等产业及行业系统集成商用户,提供全套技术人员培训以及快速现场技术。 
      日前,记者就李群自动化发展思路,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等问题,专访了该企业创始人之一,李群自动化公司CEO、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CEO石金博。
      眼下机器人市场非常好 就看怎么吃到
      问:眼下国内机器人产业是正热的时候,你怎么看待这股热潮的出现?
      答:目前国内做机器人的企业的确非常多。最早从2004年前后,随着欧洲汽车制造业在中国设厂,当时中国是把欧洲汽车工业的整套机器人设备搬入中国,国内才有了大量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到2013年之后,苹果等高端电子产品进入中国,产品对于精度的要求,人工已经不满足,加之人工不断上涨,这样工业机器人开始发展起来。
      但在我看来,智能机器人应该是一个有智能拓展性的机器人手,一要看接受智能编程的能力,另外一个是要看使用它的人能不能把智能性发挥出来,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和一般的装置机构没什么质的差别。 
      而这股热潮之所以出现,我们认为国内机器人市场的时机到了。我有一个观点,纵观工业史,工业类产品和消费类的不同,消费类产品可能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工业产品有很大的稳定性,它是靠稳定性来创造价值的,工业革命需要积累和条件成熟,例如技术,人力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所以工业革命的很长,一定要积累一定时候。而现在为什么工厂愿意这么做呢,因为真的招不到人了,还有产品的要求人工做不到,还有技术上也成熟了,这样才产生了工业革命。中国产业发展到今天,整个产业链都要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市场非常好,就在于怎样才能吃到。
      问:你认为中国机器人制造的现状与国外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区别就是,国外的制造业并不像中国这么全,我们有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工业体系以及产业上下游的服务。规模、产业链的完备都没有中国这们好。而在质量控制、自动化、信息化、工业技术精准度、工业标准上,国外要好一些。这个是我们的机遇,如果我们完全自动化,那将是中国工业化历史中的最为宏大的场景。
依托顶尖人才团队 要做“风口上的猪”
问:你和你的团队有什么样的理念,又是怎样进入这个行业的吗?
  答:李泽湘教授一直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和产业化,他也是个不安分的教授。我作为他的学生和团队成员,曾经在2009年跟随他到日本、欧洲等地考察,当时我们团队就看准,机器人产业大潮会在今后四到五年有一个大的“井喷”,我们尤其注意到,国内欠缺的是能把机器人的应用做细的人。所以2011年我们成立了李群自动化公司,就是要做机器人的应用。到2013年初,我们又做了一些简易机器人。
  我们这个团队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好处是打破常规思路去大胆做一些事。相信机器人产业正是站在风口的猪,只要找对了位置,猪也是会飞的。
  具体来说,我们对这个产业在理念和认识上更全面和深入,我们知道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也知道使用端的缺陷在哪里,也认识到如何能降低使用门槛,也正是因为这个优势,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问:能具体谈谈这个商业模式吗?
  答:我们的模式就是更关注小型、轻量级的机器人。主要因为一方面,传统机器人由于主要用于汽车工业,所以不太适合其他对精度要求更高的行业。例如中国3C行业有几千万工人在用手工生产,手工生产的缺点是不够精确,而且现在国内用工荒严重,这正是我们的小型机器人的市场契机。
  在使用上,我们用更智能的软件能让机器人更聪明,人能做到的机器人也能做到,人不能做到的机器人却能够做到,我们想做的就是这样的机器人。
  还有,从机器人厂商来说,很多环节会去留给集成商去想办法。但有个问题是,集成商缺乏这种精确的意识,我们共同服务的生产商来说,他们要的是精确,不能容忍瑕疵,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告诉客户我们能做到。
  我们做的是世界级产品 不准备打价格战
  问:能谈谈李群自动化的技术创新优势吗?
  答:我们现在的两款产品,一是Apollo机器人,结构更创新,整体最大特点是无控制柜的设计,对客户来说安装的时候更方便,产品的做工和外观上都做了很用心的设计,大部分的产品在传送线上,动态的分拣,抓取搬运,中间用到视觉,数据管理等,这些部分是我们的准备好的。用到我们的机器人能享受到完备的,技术上来说是国际水平,价格确实国际价格的60%左右。
  如果要和国内产品作比较,我认为基本没什么比较的,也不打算打价格战,如果我做得好,确保我们的性价比够高。(笑)我们更加提倡的是一种利益分配,要做出我们的附加值和性价比,我们的给客户给出更多的价值,对于客户来说可能比国内产品的高的价格。
  问:你们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定位是怎样的?
  答:我们主要目标客户群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食品、3C、玻璃、精密机械、新能源、日化品等行业中需要小型轻量级机器人的集成商。他们可能需要做分拣/包装/搬运/装配等部分需要。
  另外一类就是各种制造业厂家,其工厂内的工程部门需要机器自动化的服务。
  问:为什么有些国内机器人产品没你们并联机器人那么受欢迎?
  答:我觉得就像前几年生产手机一样,你山寨一个手机和你完全凭借自己技术、工艺、设计打磨出来的一个全新正品手机的道理一样。用心做,沉淀,积累,研究出来的产品是和只是纯粹做个机器人产品往出卖,这个是不一样的。
  我们机器人的功能,是在我们的团队都了解、掌握了这些技术而实现的。我们有世界级的研发团队,可以在中国生产出世界级的产品。
  创业最大收获是必须贴近客户
  问:当初为什么选择在东莞创业?
  答:珠三角地区是大规模制造业积聚程度比较高,市场需求大。其次,就是珠三角目前生产自动化机器人的厂家很少,对我来说是一个优势。同时,松山湖产业园的服务理念,产业集聚程度,环境都很服务我们的要求。
  问:从创业到现在,你们都遇到哪些难关,又怎么度过的?
  答:我们创业到今天,最大的困惑是在创业的头两年。因为是学生创业,没有很多的市场经验。内心还有一些盲目,觉得技术方面没问题,看什么都觉得能赚钱。
  但是接触到客户后我们才发现,做一款产品,我们可以攻克90%的工业技术难关,然而剩下的10%的客户个性化需求却很难满足。这说明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如何从自我为中心转变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这一点困扰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
  还有就是我们创业初期的资金有限,技术积累时间不够长,所以有很多环节在外包的同时,我们的利润空间也就没有了。
  但是到了2011年8月份,我们收到一家知名企业关于自动化个检测段项目的订单。年轻人挺无知无畏的,接到订单后,我们团队的4个人用了2个月时间,最终做出了我们的产品,而且完全超出了客户的预期。这件事让我们团队增添了很多信心,说明我们很多自动化的想法是客户认可的,是有市场的。所以,后来我们做了一下经验总结,其实真正做机器人,最终的是要贴近客户需求,与客户细心交流才能保证其功能。
  问:这几年的创业经历中,有哪些经历时让你难忘的?
  答:回头看创业的这几年,印象最深的是思维观念上的冲击。我们CTO是一位有30多年机器人制造经验的美国人。起初来我们公司第一件事让我们开始测弹簧。让我们了解每一个零部件的功能,以及使用之后的效果。开始的三个月里,我们就只研究零部件。这件事给我的冲击很大,也让我确定了生产每一个产品,我都要了解到它的每一个零部件的作用,了解每一个细节。
  还有一件事,我们第一个产品是在2013年10月15日底做出来的,因为11月2日就要参加上海工博会,那是国内机器人业最高规格的展会。但在做好后,在发货前两天才做好样机功能调试好了。在展会上,国内各大自动化机器人厂家争相斗艳,但是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功能上跟我们都非常大的差距,我们的机器人都让同行赞不绝口。记得当时在展会上有同行甚至问我们,“你们是代理哪家国外产品?”他们完全不相信中国有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做了这样的机器人,而且各种功能都超过他们原有的产品。
  这件事是让我们特别骄傲,也让李群机器人在国内同行里迅速一战成名。
  问:现在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答:现在最大的困难其实是人才。我们自动化机器人的产品、技术、发展思路、如何实现都有了规划,而且符合现在的发展趋势,也有自信去完成各种产品。 因此,我们需要有自动化机器人研究制造经验、但是不死板、敢突破传统创新的人。
  2013年我们开始想做的时候只有10个人,现在是80多人,但还是缺人。尤其是初创时,恨不能来个人就留下来,基本上是只要有人来应聘,符合我们的需求就求着人家留下来。
  现在好多了,松山湖的环境很好,基础设施不错。比如现在的茶室,就是政府配套的。我们接待的时候可以用。我想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看重这个产业,而我们确实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发展,另外也说明政府服务意识很好。
  现在国内缺少这种人才,虽然有很多学生,而受制于人才培养成本,我们人才依然紧缺。这些因素导致我们的量产就受到限制。
  愿景:我们要做机器人行业的“北斗星”
  问:不久前你们获得了国际知名风投公司红杉资本的投资,目前进展怎样?
  答:首轮的融资是有3000万元, 采用红杉资本领投, 明势资本跟投的方式。但是暂时没有启动第二轮融资,没有想过为了融资而去融资,只是需要资本来完成我们已经确定的公司发展构想。
  问:在得到融资后有会花在哪些方面?
  当时有很多风投公司主动找我们,基本上排前的VC都找过我们。但是在理念上最为契合的还是红杉和明势这样一个投资组合。同时也希望通过他们的专业以及在创新领域的积累和人脉资源, 最高效的帮助李群成长。
  我们下一步首先考虑的是人才、场地,之前是在一个厂房,现在在机器人基地。其次我们需要备货,比如说是备零件。
  之前我们一直也在松山湖中小企业园,自己装修了一个厂房,办公室一出门就是一个调试车间,很简陋。搬到机器人产业基地后,这里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发展。
  问:在接受风投后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答:我们愿景是做机器人行业的“北斗星”。目前机器人行业势必要走向信息化,走向工业4.0 ,但是怎么样标准化都还未知,我们想做的是这个行业的标准制订人,想来做第一吃螃蟹的人,做这个行业的标杆。
  目前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机器人技术逐渐成熟,而且新行业也带来很多新思维。我们的团队也有很多符合这个行业的想法,可以做到,也有能力去做。
  开路的人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现在时代新技术出来,主要靠创新和设计,关键是能不能想到,我认为我们这群人能想到,而且应该也不会太久,因为我们已经想清楚要做哪些事,关键是找到这样一群人,和我们一起实现这个梦想。